在线咨询

系统提示

该功能暂未开放,敬请期待

确认

展讯 | 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


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

展览时间:2024年5月25日-2024年7月25日

展览地点:北京保税艺术区B3楼一层

参展艺术家
李易纹、苑瑗、曹轶、温一沛、张云迦


策展人

赵一霓


学术主持

张林淼

展览《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由JUSTART、北京首文科文创置业有限公司出品。作为2024仲夏艺术季的重要段落,本次展览邀请李易纹,苑瑗,温一沛,曹轶,张云迦5位艺术家,呈现他们近期的绘画作品,展览将持续至7月25日。

      绘画亦语言,正如知名策展人黄笃谈及,“绘画语言并非透明符号,画面上使用的色彩、造型、笔触、质感等都有自身的表现性,这些符号无非具有三种含义:符号(sign)、对象(object)、解释(interpret)。每一符号具有其不可替换的自主性,这也就是每一位画家都必须创造出自己形式语言的原因。” 绘画的语言,如形象、色彩、线条、结构、构图等,也如同语言中的词,句,段落,语法等一般,建构着双重意义:这既包括物理层面,可以被我们感知的颜料堆叠,色彩深浅,落笔轻重等带来的切身感受,也包括精神层面,传达艺术家对当下世界的反思,等待被解读或误读的深意。

      因此,绘画有了叙事的可能。这种叙事也具有双重性:如同我们言说之语的叙事,和绘画在艺术本体中延续自身的叙事。观察艺术史,绘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着记录和宣传的任务,服务于政治和宗教,其描绘形象时的直接性降低了传播的门槛(如一个不识字的人也可看懂敦煌壁画或是圣经故事题材的绘画)。在这样的过程中,绘画自身的叙事也在更迭出现的流派、大师的笔下书写流转,不管是材料技法的演进,或是精神世界的变迁。

      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当下的中国,诚如许多艺术批评家都注意到的,如今的绘画呈现出既多样又碎片化的特征,并表现出了某种语言的转向——宏大叙事、集体无意识和政治无意识的叙事日渐被日常经验、微观叙事、艺术本体的叙事所取代。在本次“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的展览中,延续JustArt对于绘画这一艺术门类在当下意义的研究和思考,本次展览呈现的五位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各自独到的艺术语言和对世界的思考,继续着绘画的叙事使命,并不断拓展着绘画的叙事可能。

ARTIST


李易纹,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游走于真实与虚幻、日常与荒诞之间的建筑空间与工业残景已成为李易纹绘画的某种标志性语言。李易纹的绘画始终贯穿着对于时间、空间与时空的思索与兴趣,作品中大量使用的金属色,在艺术家看来带有回忆的光晕,有着穿越时间的幻觉,记忆中的经验和当下的体验彼此渗透、不断堆积,成为他灵感和表达的源头,亦构成了他绘画独特的叙事。

李易纹,《余晖-9》,布面丙烯,90×90cm,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ARTIST

温一沛,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温一沛在绘画中显露出了他对空间的兴趣,温一沛的创作素材一部分来自对现代主义建筑形式的观察与再现,一部分来自身体对周遭空间及无形物体的反应,这使得他的绘画中虽使用了夸张的线性构成,却并非抽象。在二维的绘画中表现三维世界始终是绘画自身悖论般的命运,但又恰恰是绘画利用平面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书写自身秩序的开始。

温一沛,《玻璃No.2》,布面丙烯,185×157cm,2023年,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ARTIST


苑瑗,图片由Tabula Rasa 三米画廊提供


虽然身体和花卉通常会成为女性主义标签式的形象,但细读苑瑗的绘画,会发现她始终保持着某种批判的眼光,她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及状态有着高度的敏感,在绘画中展现了一个独特视角的叙事。在本次展览展示的新作中,她将细腻的体会与观察融入创作,人与植物、花卉进一步融合,在跳出人类自我中心局限的同时,她再次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万物的系统中去描绘生命本身。

苑瑗,《藤蔓》,布面油画,150×120cm,2024年,图片图片由Tabula Rasa 三米画廊提供


ARTIST


曹轶,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2019年底一次在云南采风的机会,曹轶被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和自由精神打动,并开始了本次展览展出的新系列。相较于高雅的文人艺术,民间艺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书写,保有更强大和持久的叙事能力。云南民间习俗中的节气、戏、偶,或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片段,在曹轶绘画的组织下,显得格外热烈和浓郁。画面中拼贴般的表达方式,用全新的语言再次演绎着民间艺术和生活中的生命故事。

曹轶,《土地与歌》,布面丙烯,160×210cm,2024年,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