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
展览时间:2024年5月25日-2024年7月25日
展览地点:北京保税艺术区B3楼一层
参展艺术家
李易纹、苑瑗、曹轶、温一沛、张云迦
策展人
赵一霓
学术主持
张林淼
展览《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由JUSTART、北京首文科文创置业有限公司出品。作为2024仲夏艺术季的重要段落,本次展览邀请李易纹,苑瑗,温一沛,曹轶,张云迦5位艺术家,呈现他们近期的绘画作品,展览将持续至7月25日。
绘画亦语言,正如知名策展人黄笃谈及,“绘画语言并非透明符号,画面上使用的色彩、造型、笔触、质感等都有自身的表现性,这些符号无非具有三种含义:符号(sign)、对象(object)、解释(interpret)。每一符号具有其不可替换的自主性,这也就是每一位画家都必须创造出自己形式语言的原因。” 绘画的语言,如形象、色彩、线条、结构、构图等,也如同语言中的词,句,段落,语法等一般,建构着双重意义:这既包括物理层面,可以被我们感知的颜料堆叠,色彩深浅,落笔轻重等带来的切身感受,也包括精神层面,传达艺术家对当下世界的反思,等待被解读或误读的深意。
因此,绘画有了叙事的可能。这种叙事也具有双重性:如同我们言说之语的叙事,和绘画在艺术本体中延续自身的叙事。观察艺术史,绘画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担任着记录和宣传的任务,服务于政治和宗教,其描绘形象时的直接性降低了传播的门槛(如一个不识字的人也可看懂敦煌壁画或是圣经故事题材的绘画)。在这样的过程中,绘画自身的叙事也在更迭出现的流派、大师的笔下书写流转,不管是材料技法的演进,或是精神世界的变迁。
当我们将目光转回当下的中国,诚如许多艺术批评家都注意到的,如今的绘画呈现出既多样又碎片化的特征,并表现出了某种语言的转向——宏大叙事、集体无意识和政治无意识的叙事日渐被日常经验、微观叙事、艺术本体的叙事所取代。在本次“绘画亦语言:再探绘画的叙事可能”的展览中,延续JustArt对于绘画这一艺术门类在当下意义的研究和思考,本次展览呈现的五位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运用各自独到的艺术语言和对世界的思考,继续着绘画的叙事使命,并不断拓展着绘画的叙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