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系统提示

该功能暂未开放,敬请期待

确认

凤凰艺术 | 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即将落幕 一场立足首都的双年展有何不同?

编者荐语:
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今日落下帷幕。展览期间,共吸引20余万人次观展。

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艺术 ,作者dbk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作家老舍在《想北平》中,曾如此描述自己心爱的这座千年古都。对他来说,北京最可贵的,便是给与每个人在精神上的抚慰与激发。

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注定了饱含深邃而厚重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在老舍完成这篇文章后的日子里,北京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除了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外,进入新时代后又有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加入,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脉络更加清晰。

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艺术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近年来国内工业化发展向城市化发展的转变,各地城市纷纷成立各式三双年展与地方艺术节,作为“舶来品”的当代艺术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一处,并在此过程中成为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与历史之间紧密、相互连接的媒介。当代艺术展被冠上城市的前缀,二者间该如何相互联动配合,将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叙事、创作,引发人们的思考,并带动城市的变化?

或许,这场2022首届北京双年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

当代艺术双年展机制始于1895年的威尼斯,从其开始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和城市发展联系在一起。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全球化,代表文化全球化的双年展热在各国形成了爆发式的增长。据《On Curating》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截止到疫情前的2018年,全球当代艺术领域有316个双年展类型(含三年展、五年展等)的活动。这一国际趋势同样发生在当下的中国,双年展成为不同城市展示自己当代文化的抱负。

由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北京文投承乾文化置业有限公司与木睦(北京)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以“共生”为主题,呈现了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的240位艺术家的390多件作品,旨在思考后疫情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阐释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融合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同时,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黄虎,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胡智锋,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许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院长鲁晓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芝加哥大学教授、艺术史学家巫鸿组成的艺术委员会提供指导和支持。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览现场

本次双年展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话题和样本,丰富“共生”这一主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空间“共生”,展示北京地区多元艺术生态共时性发展的繁荣面貌;二是时间“共生”,诠释北京艺术生态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历时性发展和展望。同时,在数字技术和网络科技加速发展下的“共生”也包含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共生、数字科技与艺术创意的共生、数字创意与现实生活的共生关系。数字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视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当前,北京在国际上代表着东方大国的文化形象,在面向世界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的“互鉴”,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共生”的前提,蕴含着内在的文化自信与外在的交流借鉴两个维度,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内,以首都为窗口,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在外,文明互鉴即不同文明之间彼此理解、相互借鉴,外在的文明互鉴与内在的文化自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本届双年展艺术委员会成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看来:“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通过非常鲜明的主题‘共生’,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来探讨人与历史、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人与环境、生态等等方面的艺术家的感悟与思考。同时,在艺术具体的形态和形式上,展览形成了中外之间、几代艺术家之间、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的强烈的‘对话’意识。把‘对话’这种今天我们特别要强调的艺术审美、艺术欣赏的一种文化属性作为双年展的追求,我觉得这使得北京艺术双年展更加致力于面向公众、面向今天我们在走出疫情的阴影后要恢复的社会文化生活,也是特别地体现了北京各个方面一起来推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这种理念。”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展览现场

可以说,伴随着美术馆和双年展的机制,当代艺术作为文化领域的尖端成为了全球都市文化多元、开放和有创造力的象征。它在对于当代生活创造性的回应和展现上无疑有其先锋性和启发性。尤其在大众缺乏对于艺术和设计认知的情况下,从上至下由政府和国立艺术和文化机构推动免费或优惠的公共美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艺术和设计被嵌入日常生活之中,无声无息地培养了公众的美学理解力、以及从内而外对于创造性和想象力欣赏的习惯(姜俊)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北京友谊商店分场展览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的发展思路,聚焦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文化新动能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高品质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建设同样也能推进经济基础的发展。创新文化的不断发展,可以进一步鼓励新思想和新变化,从而达到城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大迈步。根据资料,2021年,北京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50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1%,居于全国首位。2022年,在受到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实现收入约18千亿元,依然实现正向增长,充分展现北京文化产业高品质发展的良好态势。

毫无疑问,在今天举办一场双年展所代表的意义,已不仅仅在于分享作品与艺术家的观念,它更多地承担了主办双年展的这座城市如何集中体现城市文化精神以及如何与参与者共同构建集体文化记忆的职能。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北京友谊商店分场展览现场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无论是参展艺术家的影响力还是参展作品的水平,都体现了本届双年展对于文化品质的高标准追求,以及在地-国际间的平衡、对话与共生。其中,云冈艺术研究院以3D打印技术复刻呈现的云冈石窟文物,以及以高清技术制作的影像都完美诠释了云冈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董希文先生的《移山造海:十三陵水库工地》为代表的红色艺术作品,以中央美院百岁老人戴泽先生的系列作品为代表的反应北京城市面貌的作品,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梁绍基为代表的装置艺术家的作品,以徐累、梁诠等新工笔代表人物的作品,从多个维度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面貌。而美国多媒体和视频艺术的先驱之一的托尼·奥斯勒,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代表人物马蒂亚斯·魏舍尔,英国新雕塑运动代表人物朱利安·奥培以及比利时公共艺术家卡斯滕·霍勒等国际艺术家的加入,也使本届双年展国际化的面貌完整而丰富。

共生,并不只是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的共生,更应该是人与人、人与艺术间的共生。

北京丰富的文化底蕴为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的举办提供了信心与底气,亦提供了丰沃的观众土壤。1963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中国美术馆题写馆名,由此可见中央对美术以及首都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进入当代,早在艺术市场起飞的年代,北京这座城市便成为无数艺术家心向往之的地方。这里有着中国最优秀的美术学院之一、最集中的藏家和艺术家资源,以及最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

在此基础上,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低价格的门票政策更是使得整个展览成为了北京各个年龄段市民了解当代艺术的窗口,形成了火爆的观展效果。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北京艺术双年展在初三就早早地对公众恢复开放,在疫情后的新气象中,凸显了公众-城市-艺术间的紧密联结。

据了解,展览期间共有20多万人次的观众来到现场观展,无论是在社交媒体还是线下随访中,2022北京艺术双年展也都获得了无数好评。有观众表示:“这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真是一份文化大餐,给我们带来一次很好的观展体验。我看到了很多之前出现在互联网和书上的艺术作品,亲临现场感觉真的很震撼。我惊讶于这些艺术家能够利用如此多的元素进行创作,印象深刻的是数字洪流展览的作品,感觉非常的酷炫,充满未来感与生命感。”还有观众表示:“这三大艺术展实实在在惊艳了我。它们不仅向我们呈现了历史,更激发了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同时,许多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争相报道了本次北京艺术双年展,从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学术、娱乐以及教育等多个角度解读展览,并通过视频、图文和纸媒等多方式进行传播,也在2023年开年掀起了一波“北京艺术双年展热”。这种影响力也甚至辐射了全国,尤其在开学与复工前的时间中,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与故宫、长城等并列的必打卡地。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在三展区同时举办展览。其中有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保税园,以及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和国家文化出口“双基地”,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国内最早的涉外商店之一、被喻为“民间外交家”的北京友谊商店;以及位于曾经北京最为风光的商业街——隆福寺钱粮胡同的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无论是在四九城中走街串巷,还是想在市区周边郊游,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都为观众带来了与艺术交互的无数可能。

▲ 2022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北京友谊商店分展区外景

▲ 木木美术馆钱粮胡同馆外景

根据艺术史家Federica Martini的研究《Just Another Exhibition: Stories and Politics of Biennials》(只是另一个展览:双年展的故事与政治),当代三双年展不只是文化活动,更是城市复兴计划,并包含了潜在的外交和国际关系。它除了主要关注当代文化外,由于其在地性,所以它还承担了为本地创建国际沟通网络,为本土社区塑造集体记忆的历史使命。

▲ 朱利安·奥培,伦敦行人

回到顶部